魚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華夏文化中的魚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現(xiàn)了魚形甲骨文字,之后且行且演化,魚,終于成為老百姓追捧之物,吉祥之物。多少年來,魚與年年有余、魚躍龍門等好口彩緊密相連,甚至有的地區(qū)還將產(chǎn)卵眾多的魚看做多子多福的象征。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脈支流,魚文化在蘇州古典園林中也隨處可見,以各種樣式、各種手段凸顯無遺。
臨池觀魚、喂魚取樂是園林中最常見的參與性、愉悅性游園活動,清澈的池水中放養(yǎng)著各種觀賞魚,如被譽為“國魚”的金魚、國外引進的錦鯉魚、多姿多彩的熱帶魚等等,不一而足。每座園林幾乎都有一處或若干處觀賞游魚的絕佳地,留園涵碧山房前的露臺、拙政園西部的三十六鴛鴦北側(cè)的水池邊、藝圃的渡香橋畔、滄浪亭的觀魚處、怡園的藕香榭等等。賞魚之余,往往還能想起當年莊子和惠子關于“魚樂”之辯,莊子和惠子都是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和辯論家,分居梁、宋兩地,他們都屬“平民”文人,但理論信仰、處世態(tài)度、生活方式等都截然不同。晴朗之日,莊子和惠子在濠水岸邊,水清若空,游魚無憑。莊子說,看,魚多么快樂!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完全是在抬杠,小題大作的言論發(fā)揮,就像平時我們?yōu)楝嵤露纷?,抑或稱為“耍嘴皮子”。
在留園冠云樓的墻壁上,可以看到一方鏡框裝飾的淺黃色化石,這就是著名的留園三寶之一的魚化石。它貌似平常無奇,凝目細看,可見二十幾條小魚鑲嵌在石面淺層,其頭骨、魚脊骨等都清晰可辨。它的稀珍在于它令人難以置信的“年齡”,科學家推斷,大約1.4億年以前,也就是所謂的侏羅紀晚期,突然而至的火山爆發(fā),翻天覆地,火山的焰灰落在湖泊中,將魚、蝦一下子全部包裹掩埋其下,凝結(jié)而成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魚化石,由此可見,我國“魚”的歷史有多久。
花街鋪地是園林中常見的地面裝飾方法,一般指室外的行道和小路鋪設手段,材料多為碎瓦、卵石、零星的瓷缸片等看似廢棄之物,拼湊成松鶴、蝙蝠、蓮荷、牡丹等寓意吉祥、長壽、富貴的圖案,因此,有人稱之為“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其中不乏好口彩的魚蝦圖案,如我們可以在網(wǎng)師園殿春簃院子的地面等處找到魚蝦和水生植物的案例。
此外,園林中還多見在木雕、石雕、磚雕等飾物中出現(xiàn)魚的形象,如我們可以在留園的石林小院揖峰軒的落地長窗上看到雕刻精美的雙魚金錢圖案等等。
另外,有些園林中還有不少與魚有關的建筑,如藝圃的乳魚亭,這是一座八柱四方亭,內(nèi)有斗拱、彩繪等部件和裝飾,精致之至。余者還有留園的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亭、拙政園西部的釣魚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