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改造母校 北大學生自建雨水花園
摘要:北大校園里從一塊無人問津的建筑邊角空間,到如今蔥郁別致的雨水花園。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2015級研究生,歷時2個月,全手工、零經費,完成了燕園第一個由學生設計和自建的可持續(xù)生態(tài)景觀。
從紅四樓(備齋)北側一塊無人問津的建筑邊角空間,到如今蔥郁別致的雨水花園。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2015級研究生,歷時2個月,全手工、零經費,完成了燕園第一個由學生設計和自建的可持續(xù)生態(tài)景觀。建園的初衷出于實現校園被忽視的邊角空間再利用的迫切愿望和自身所學所知的完美契合。于是,一個有成熟設計理想,兼具北大情懷的學生團隊,從院系旁的場地著手,悄然開始了一場“改造”燕園的公益實踐。
小花園改造前期
場地多年廢棄,其中土壤不適合植被生長,同學們就一鏟一鍬的鏟土、篩土、堆土,終于達到了植物生長所需的狀態(tài);通過測量、計算,挖坑、填土、設計駁岸結構等一系列工作,實現雨水花園的生態(tài)功能。
建園過程始終堅持了物盡其用、生態(tài)循環(huán)的設計理念,園內供人休憩的木樁,來自學校園林科整理的校園枯死樹木;鋪地卵石,來自校內工地上的建筑剩余材料;花盆小品,是破舊路燈的變廢為寶;植物花草,也都是從將要施工的工地中搶救回來的野花野草。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將校園內的廢舊自行車進行重新噴漆,栽入土中,既解決了廢棄自行車的處理問題,又增加了小花園內的駐留空間。最終,一個集交流、休憩、活動、生態(tài)等多功能于一身的雨水花園就此完工。
建園團隊將它起名為“幼稚園”,同學們試圖以孩童的目光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用身邊尋常的、廢棄的材料編織夢想世界。在花園里,單車、木樁、竹竿都可以種在土中期待收獲,野花野草也可以成為主角,麻繩編織成的漁網被作為花園的幕布,廢舊的路燈罩在這里也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花盆。“幼稚園”正是代表了這樣一種樸素的想法:讓空間本身成為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讓每一個體驗者保持一顆童心,擁有無窮的想象。
小花園改造中期
如今,白天的小花園,植被繁茂,陽光和煦,院里認知植物的課程就在這里開展;晚上的小花園更有一番趣味,擺上投影儀,一場獨特自在的露天電影會就開始了。同學們可以在這里看書、交流、討論、放松,充滿了初夏氣息的小花園就這樣潤物無聲般在大家身邊不斷更新著,變化著。
看到親手打造的小花園實現了當初的設計期待,同學們在感到欣慰的同時,又對未來的燕園改造產生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們希望能夠將這種由學生親手設計、親自施工、親身經歷、親切使用的建園過程推廣到校園更多的地方,將兼容并包的精神賦予于對身邊空間的每一次自由想象,將勤勞肯干的特質傾注于腳踏實地的每一分親力親為。
·中國風景環(huán)境規(guī)劃設計學術會議在云臺山舉行
·2016年河北省城市園林綠化規(guī)劃
·城市立體綠化工程在北京全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