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座國寶級廊橋——三魁鎮(zhèn)的薛宅橋、筱村鎮(zhèn)的文興橋和文重橋被沖毀
浙江泰順縣在2016年9月15日有3座國寶級廊橋——三魁鎮(zhèn)的薛宅橋、筱村鎮(zhèn)的文興橋和文重橋被沖毀。三座橋被沖毀之后,泰順縣政府及文保部門立刻發(fā)布通告,希望全縣居民能夠收集被沖毀的廊橋構(gòu)件。
目前被沖毀的廊橋大的構(gòu)建全部都已經(jīng)找到了,文保單位會將村民收集到的構(gòu)建集中統(tǒng)一妥善保管,待日后重建使用。
薛宅橋簡介:
薛宅橋,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毀于水患;現(xiàn)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1986年重修,又稱錦溪橋,位于三魁鎮(zhèn)薛外村,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此橋跨梁長而斜度大,橋頭坡度30多,是泰順縣內(nèi)橋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橋,造型古樸大氣,巍峨挺拔,已被載入《中國橋梁史話》,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薛宅橋為灰色疊梁拱式木廊橋,長51米,寬5.2米,離水10.5米,單跨29 米,橋屋14間,薛宅橋與劉宅橋兩橋都很大氣,相比下劉華麗典雅,而薛挺拔輝宏,大紅橋身高高聳起,凌架于錦溪之上,灰色挑檐直指藍天,在周圍白色小盒子似的現(xiàn)代建筑中鶴立雞群,奪人眼目。溪旁有千年大樟樹,粗可幾圍,樹身布滿青苔,枝繁葉茂,盤根虬節(jié),與溪流、廊橋一起,在三魁這個越來越熱鬧的泰順交通中心,隔開塵世的喧囂,寫盡淡盡繁華的歸隱情懷。
文興橋簡介:
文興橋始建于輕咸豐七年(1857年)民國十九年重修。文興橋是泰順地區(qū)現(xiàn)存廊橋中環(huán)境較好的一座,保存完好,1998年被例入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興橋的的結(jié)構(gòu)非常奇特,左右不對稱的結(jié)構(gòu)使得該橋在泰順眾多廊橋中倍受關(guān)注。相傳當年建造該橋時的把墨師傅是金華人,他帶了一名當?shù)氐恼堧y為徒。造橋時徒弟怕自己負責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幾籮鐵釘,因此該橋橋身向少鐵釘?shù)姆较騼A斜。
另一個傳說則是說當年建橋的時候,請來兩位師傅,分別從兩岸同時建造。兩位師傅對于造橋的方案各執(zhí)己見,互不讓步。當造到中間時,才發(fā)現(xiàn)兩邊的高度不一樣,這時已來不及拆了重造,只得傾斜著合龍。兩個故事孰真孰假,或是兩個都是人們的想象,現(xiàn)在已不得而知了,唯有橋下奔流而過的溪水才知其中奧妙吧!
2016年9月15日13時20分左右,因臺風“莫蘭蒂”帶來的暴雨正在嚴重影響浙南地區(qū),位于泰順縣筱村鎮(zhèn)的廊橋文興橋被洪水沖毀。
文重橋簡介:
文重橋又名東洋橋,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屢建屢毀。民國10年(1921年)重建,為伸臂梁木平廊橋。文興橋始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民國十九年重修。1998年,文興橋被列入第三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文重橋,系木平廊橋,位于浙江省溫州泰順縣筱村鎮(zhèn)東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現(xiàn)橋建于民國年間,由當?shù)氐膸状蠹易搴腺Y建造。橋長27.4米,寬4.2米,凈跨22.4米。
石砌的橋墩架著園木鋪上木板而成,橋面一溜平直,橋廊是半開放式的,即迎風的一面全部封閉,另一面僅筑有欄桿和橋裙,可以憑欄遠望。
2016年9月15日,臺風“莫蘭蒂”帶來的暴雨正在嚴重影響浙南地區(qū)。當天上午10時左右,文重橋被洪水沖毀。
古代“三無工程”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