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園設計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國的自然山水園的創(chuàng)作原則是“天人合一”哲學觀念與美學意念在園林藝術中的具體體現(xiàn),即純?nèi)巫匀慌c天地共融的世界觀的反映。
中國古代哲學宣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論命題,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體驗自然與人契合無間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核心。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對于“天”的認識并不一致,殷周時代的“天”有時指超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天”,已經(jīng)由至上神過渡到自然之天,即自然界的蒼蒼天空。宋明時期,唯物主義思想家以“氣”講天,指物質世界之總體;唯心主義思想家以“理”講天,指最高原理、最高理念。對“天人合一”的內(nèi)容所指也不同,如漢·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含牽強附會內(nèi)容;宋·張載的“天人合一”,主要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認為天地猶如父母,天地與人都是氣所構成,天地的本性與我的本性也是統(tǒng)一的,人民都是兄弟,萬物是我的朋友。清·王船山強調(diào)“天人合一”并不在于外形和表面的同一,而關鍵在于一種“道”和“規(guī)律” 的合一??傊?,“天人合一”精神貫穿了我國整個古代文化思想史,制約著人們的思維、言行、人格理論,滲透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古典園林文化。
道家主張“以人合天”,提出“法自然”、“法天貴真”,儒家探究“以天合人”,所以,中國的古典園林遂成為“藝術的宇宙模式”(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法國藝術史家熱爾曼·巴贊說:“中國人對花園比住房更為重視,花園的設計猶如天地的縮影,有著各種各樣自然景色的縮樣,如山巒、巖石和湖泊。”中國園林在營構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順應自然,著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諧和整一性,模山范水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人們“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于自然”,因而,從根本上缺少形成宗教的思想基礎。占中國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學強調(diào)人本主義的道德觀;道家創(chuàng)立了“本體論”學說,以之為基礎的道教雖胎生于陰陽五行和神仙方士,但它所宣揚的“三昧”或“禪那”的目的和印度的“利雪斯”是完全不相同的,印度人尋求的是足以使他們能夠統(tǒng)治神的一種苦行感化力,而道教尋求的卻是宇宙中萬物的永生,修行只是道教用以達到目的的方法之一。道教也區(qū)別于西方禁欲主義的宗教,具有世俗化、現(xiàn)世化與迎合人的現(xiàn)世俗望的特征。中國佛教中最有勢力的教派是有別于印度佛教的禪宗,禪宗所指的“佛”,是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不欲、不求、不爭不奪、超乎是非榮辱之外的精神麻醉之人,理論核心“超脫”,也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實現(xiàn),所以它倡導的是“頓悟成佛”,廢坐禪廢戒律,將 “修禪”變成了“修心”,完全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大大淡化了本來意義上的宗教色彩。“在禪學看來,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與自然并不僅僅是彼此參與的關系,更確切地說是兩者渾然如一的整體。”(洪修平、吳永利《禪學與玄學》)這是天人合一精神的特殊體現(xiàn)。
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正是我們中國文化之長。中華民族有歷代相承的深厚教養(yǎng),無須賴藉宗教或國家權力。
與作為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性緣由和深層次根源的“天人合一”思想傳統(tǒng)相反,西方的文化思想系統(tǒng),從古希臘的本體論到近代的認識論,主客二分的基本思路始終占主導地位,構成了中西文化的本原性差異。在古代歐洲、西亞以及印度,宗教是維系人心的力量,對于上帝、神、佛祖的信仰是他們的精神寄托,他們從上帝、神、佛祖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則。宗教家以神為本位,鼓吹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要求皈依上帝,佛教更將佛置于天帝之上,宣傳三世輪回。他們都恰恰鄙視了人,不承認人本身的價值。西方基督教宣傳“原罪”說,認為人們生下來就是有罪的,應該努力贖罪,以求上帝的寬恕。鼓勵教徒努力向善,在這種“小我”意識的驅使下,人們在上帝面前就產(chǎn)生一種恐懼感、罪感。因此,西方的古典主義園林強調(diào)對立統(tǒng)一的幾何布局,顯示出狂熱的宗教色彩。